西汉建立後,漢高祖、漢惠帝、呂后等領導人,張良、蕭何、曹參、陳平等大臣,都以道家思想治国,減少傜役、賦稅,使人民从秦朝苛政中休养生息,汉文帝、汉景帝奉行道家的黃老治術達到極致,史称文景之治,「京師之錢累巨萬,貫朽而不可校。太倉之粟陳陳相因,充溢露積於外,至腐敗不可食。」國家富裕,百姓安樂。
其后,儒家学者董仲舒向汉武帝提倡「独尊儒术」的政策,被后世帝王采纳。道家成为非主流思想,後來魏晉南北朝時西域引入佛教,不少唐主信奉佛教,把儒家學說、道家學說及佛教合併稱為「儒釋道」,道家的地位進一步減低,宋朝以後程朱理學、陸王心學更興起,道家思想被混入理學,獨立的道家思想基本上不復存在。
道家虽并未被官方采纳,但仍在中国古代思想的发展扮演重要角色。魏晋玄学,宋明理学都揉合了道家思想发展而成。佛教传入中国后,也受到了道家的影響,中國的禅宗在诸多方面受到了老庄的启发。
中國哲學大師,新儒家學者馮友蘭於1948年時,於《中國哲學簡史》當中提出了新道家(當代新道家,又稱現代新道家)的概念
发展与构成
一般認為老子應是實質可考的道家始祖,經由莊子、列子、楊朱等人的發展,成為一門經典,其中法家,名家,縱橫家也受道家的影響。
相傳商朝伊尹輔商湯,周朝呂尚輔武王,主張與民休息,就有一點道家的色彩。在戰國時期子思、孟子學派的人士,提倡五行學說,因此成為了五行家之先河,鄒衍提倡的陰陽五行學說與稷下學宮的道家學者合流,認為黃帝為政虛靜,是道家的創始人,故與老子合稱,成為了漢初所流行的「黃老道家」。嚴格而言,「黃老道家」不屬於正宗的道家,而三皇五帝的傳說也是在戰國時期方創立的。法家韓非子也吸取了道家的許多想法,主張「上法而不上賢」。
秦末對民眾苛刻,稅賦、伕役甚嚴,西漢時期,漢高祖、呂太后、漢文帝、竇太后等以黃老之術治國,直到董仲舒與今文經學者異化儒家學說,官方獨尊儒術,而道家思想已經開始隱沒,漸漸融入儒家思想。東漢時期,漢明帝夢見金人,傳入佛教。後來,雖有魏晉道家的小陽春,道家同時被佛教影響,被虛無化
思想和主张
道家主張「順其自然」,認為要用到法律時(法和法律有不同;法好比物理,而法律則是人為),大道已經廢棄了。因此社會上沒有道德仁義,因此不主張要用法去治人;法家則主張要用法律去懲治人,認為人類本性頑劣,要用權威與固定的法條以治天下。道家思想與法家思想多有牴觸,但到了法家的韓非子時,卻利用道家《道德經》的章句,以闡發法家思想。
道家虽然学派上有所区别,但就其主旨来说是相通的:以“道”为本,自然无为。
老子思想的核心是“道”,老子曾在其著作中说:“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吾未知其名,字之曰道。大邦以下小邦,則取小邦,小邦以下大邦,則取大邦
以大邦為世界,以大邦以下小邦為國家,小邦以下大邦為本土。道家是中國最早的本土獨立思想,與董仲舒的春秋大一統思想大異旨趣。
莊子思想的核心是“逍遙”與“齊物”。主張“天地與我並生,萬物與我為一”的哲學思想。楊朱據說是老子的弟子,但他非常激進,提出“貴己”,“為我”。主張“全性保真,不以物累形”。戰國時期稷下學宮的《管子》諸篇,主張“守則重,不守則輕”與“一年樹穀,十年樹木,百年樹人”自小入大的道家哲學思想。
老子提出“道”是宇宙本源,也是统治宇宙中一切运动的法则。这一观点被后来所有道家所有流派支持,成为道家最基础核心。道家貴生,存生,養生,輕視物質,以心靈的逍遙,萬物的齊一為最高價值。
老子
老子》(又名《道德经》)是译本最多的古籍之一,被西方公认为所有中国文献中最难以解读同时也是存在问题最多的文本之一。老子在总体上倾向治国方面,在人生观上,老子主张“清虚自守,卑弱自持。”政治上提出“无为而治”,以无为而无不为。老子从自然的二元对立观念出发,颠覆了人们对传统价值考量
「道」的不可言说性
老子和庄子都意识到在终极面前语言是无能为力的,老子反复观察与思考的世界是日常观察到符合常识的世界,无论这样的世界是多么真实,其主要特征是非永恒性。而“道”就其不可言说的永恒性来说是无法预先决定,亦無以名之,不同于任何可命名的事物。它是非存在,即相当于无。这是一种与任何可以名之,确定有限的存在或实体都无法对应的实在,然而它显然是真实的,并且是所有有限实在的根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先於天地诞生,沉默而虚空;独自存在着而不发生变化,周而復始沒有盡頭)这里甚至可以感受到老子从哲学层面上对于时间空间的一个回答,同时老子将非存在与存在的世界联系了起来,即非存在是永恒的,而存在是短暂和有限的。老子持有这样的观点,无论非人类的宇宙还是我们所能感受到的自然都以“道”这样自发无为的方式运行。我们所感受到的自然的无为是“道”的显现,自然也以此存在于“道”中